与卢梭对话,探寻“双减”当下教育的理想路径
恍然回看,开学至今仅仅过了十几天而已,这群追梦人用行动证明,因为热爱着我们所选择的,所以时刻准备着,风雨兼程。
如何在新的态势中重新理解教育的本质,如何培养幸福的下一代,许孩子一个美丽的未来,是身处变革中心的教育从业者、家长乃至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康桥人又会做出怎样的回答?相信这篇文章,会道出康桥人的思考。
卢梭通过《爱弥儿》讲述一位家庭教师与他的学生爱弥儿的故事,并以此阐述了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书中依次讲述爱弥儿童年、少年、青年以及后来结婚成家的人生阶段的经历来探讨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卢梭在谈及教育的时候,其格局范围并不局限在学校或者考学,而是将教育与人的一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在一生的范围内获得幸福。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他将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都大大拓宽了。哲学家康德曾评价《爱弥儿》的出版是可以和法国大革命相提并论的大事件,著名教育家斐斯泰洛齐、杜威等人也都受到了卢梭教育思想家的影响。
接受自然教育,秉持自然教育的原则之后,事物的教育和认为的教育也常常会顺利。事物教育指的是我们会通过做事情获得经验,这就是来自事物的教育。受卢梭影响的美国哲学家杜威在论教育本质时,详细、展开阐述了“事物教育”观点。最后便是人为的教育,也就是来自他人的教育,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教育。卢梭认为人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教育,以自然为基准,教育才会有效。
学校会把不同年龄的孩子编到一个班,给孩子提供教学工具,让他们从同伴的互动和自己的思考中学习,而不主要通过老师的讲解来学习。许多商业巨子小时候都接受过蒙氏教育,包括比尔·盖茨、杰夫·贝索斯、谢尔盖·布林等人。这种教育方式本质上是卢梭主张的让孩子的天性、社会性的到尊重和发展,激发孩子自身学下的潜能。
了解康桥的朋友都知道,菁英课程和丰富的各类活动是康桥的主要特色之一。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高的过程,学校不遗余力的希望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尝试、突破、碰撞甚至于失败的经历学习到探索、沟通、合作、领导这些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养成勇敢、自信、坚持、奉献等品质。
我们不难看到,许多从小在康桥长大的孩子的变化是惊人的,常有家长感叹孩子变得自信、爱表达,且勇于接受新的挑战了。不仅如此,这类活动以及特定的活动设置不仅能让孩子们接受事物的教育,他们也能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丰富自己对能力的认知,激发自我学习的动力。
在他人的教育之所以有替代不了的效果很大程度是因为这种教育为个体提供了一种成长典范。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与越多的人接触,他储存的典范样本就越多,他能够在其中选择和学习的范围就越大。而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关系中,家庭关系是最深刻的关系,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重的。前面我们提到,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在一生的范围内获得幸福,因而的教育主体、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内容,甚至于教育时长都不再局限于在校期间与师生间的知识传授,而是涵盖了更广的范围。
学校作为教育的先锋,探索、提炼以及普及与社会发展更自恰的教育理念是承担教育责任的应有之义,而不是大包大揽的扛下所有,这既不现实,更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双减政策实施后,普及、深化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如何更好的适应教改后的短暂不适,促进教育形成公平、良性的循环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因而,康桥积极开展家校沟通,举行各类宣讲会、亲师座谈会、家长工作坊、校园开放日是希望提高家校理念、资讯和科学的方法上的互通程度。使家长更好地理解了自身在孩子教育上扮演的角色,学校能更好的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作用,尽一切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自然教育”、“事物教育”以及“他人教育”的环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成就自己人生、获得幸福的能力,成为命运的主人。
最后引用卢梭的话来结尾:一个学生从他的门下出去,无论做什么,首先是人;做到了这一点,命运就不能改变他的地位。正如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所说的:“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这也不失为一种对教育本质的定义和教育方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