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文章 - 国际教育 - 正文

与卢梭对话,探寻“双减”当下教育的理想路径

开学第三周了,记得假期时有家长在公众号留言,说他们家小朋友因为担心自己在田园区种的向日葵没有人照顾,一直在等开学。
终于,开学后,田园区等来了它的小主人们。
与卢梭对话,探寻“双减”当下教育的理想路径

其实开学后的快乐何止这些,“主动争取才会获得更大的自由”,开学后便马不停蹄地忙了起来。
沉寂了一个暑假的音乐厅也等来了管弦乐团,他们上学期获得苏州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器乐合奏A组的冠军,正为代表苏州市参加江苏省省赛开启紧锣密鼓的训练;G11、G12的教官们早已为G7年级的新生成长营准备就绪;第三届师生美术联展征稿活动也启动了,预测将有一大批压箱底的佳作于年底公诸于众;高年级的同学通过了ACT-GAC课程,第一次在校内考了ACT考试;负责教学的老师与家长一同分享与探讨新学期的课程规划,留学辅导处一开学就为同学、家长打了一支升学规划的强心剂;由康桥300多位师生与家长倾力打造的首版【2022康桥年历】的制作也进入了收尾工作,即将与大家见面。

恍然回看,开学至今仅仅过了十几天而已,这群追梦人用行动证明,因为热爱着我们所选择的,所以时刻准备着,风雨兼程。

我们也留意到暑假发生的不少事:双减政策发布,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双减措施,一场席卷全国的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减作业,减培训”的口号下,双减政策正改变着原有的教育生态,过去被边缘化的“音体美”逐渐被重视,教育改革驶进了新的跑道。这一系列变化为教育界带来了不少新挑战。

如何在新的态势中重新理解教育的本质,如何培养幸福的下一代,许孩子一个美丽的未来,是身处变革中心的教育从业者、家长乃至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康桥人又会做出怎样的回答?相信这篇文章,会道出康桥人的思考。

践行教育初心
我们重谈启蒙运动
面对这样一个全社会热议的命题,我们决定暂时冷却各家观点,回到近代改革运动的源头——启蒙运动时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观点中寻找答案。对于卢梭,我们应该都不陌生,他与伏尔泰、孟德斯鸠一起被誉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三剑客。卢梭所著的《社会契约论》对现代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大家也许不太了解的是卢梭在一本名为《爱弥儿》的书中所传达的教育理念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延续至今。因此我们能从数百年前的哲人的论述中看到现代教育的雏形,并以此思考现代教育的方向。与卢梭对话,探寻“双减”当下教育的理想路径

卢梭通过《爱弥儿》讲述一位家庭教师与他的学生爱弥儿的故事,并以此阐述了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书中依次讲述爱弥儿童年、少年、青年以及后来结婚成家的人生阶段的经历来探讨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卢梭在谈及教育的时候,其格局范围并不局限在学校或者考学,而是将教育与人的一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在一生的范围内获得幸福。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他将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都大大拓宽了。哲学家康德曾评价《爱弥儿》的出版是可以和法国大革命相提并论的大事件,著名教育家斐斯泰洛齐、杜威等人也都受到了卢梭教育思想家的影响。

自然教育,事物教育,人为教育
卢梭的三大教育
如果您有兴趣,不妨通读《爱弥儿》这本书,在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卢梭教育理念中最核心的部分,他认为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接触到三种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其中每个人有三位与其相关的老师——自己、被自己的行为所影响的事物,以及他人。在这三种教育中,卢梭尤其阐明了自然教育的重要性,“遵守自然”也可以说是他教育思想中的底层原则(此处的自然并不限指人迹罕至的自然界,而是广义的客观规律)。他认为人天生有着不同的自然天性(也可理解为:天赋),这些天性是美好的, 教育真正的目的在于使人可以自然成长,依照自然的顺序,遵守自然的法则做事情,而不好的教育体系会破坏这种“自然”。时至今日,教育要遵循人的天性这一点已经成为了最基本的教育常识,而这与卢梭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与卢梭对话,探寻“双减”当下教育的理想路径
比如,卢梭认为,人在12岁之前的理性能力是不足的,这个年龄的孩子更多地是通过直观感受来学习。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不断地通过具体的感知去认识世界。直到12岁以后,人的理性才逐渐发展完全,在此之后才能教给他各种抽象的学问。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揠苗助长,给他们灌输很多孩子天性难以接受的东西,就会适得其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正在学画画的,合理的做法是让孩子自由发挥,画他们喜欢画的东西,就算没有喜欢的东西也不阻止他们去尝试,不去限制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但如果这时候心急火燎希望孩子早点“上道”,希望孩子一开始就去学习素描,忧心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画东西画得像?如果过于急功近利,和他说很多道理,逼着孩子画素描,很可能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我们知道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很多人在离开了学校之后很大程度上就会停止学习了,这有可能因为他们在上学时没有感受到学习这件事本身带来快乐,觉得学习索然无味的,因此也不再愿意主动投入其中,这对于这个人本身而言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加之现代社会的发展速率远超过往,知识和信息更新迭代的速度空前。如果一个人认为在青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就足够受用一生,这显然是很不现实的。因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接受自然教育”是一件成本低,受益大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与卢梭对话,探寻“双减”当下教育的理想路径

接受自然教育,秉持自然教育的原则之后,事物的教育和认为的教育也常常会顺利。事物教育指的是我们会通过做事情获得经验,这就是来自事物的教育。受卢梭影响的美国哲学家杜威在论教育本质时,详细、展开阐述了“事物教育”观点。最后便是人为的教育,也就是来自他人的教育,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教育。卢梭认为人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教育,以自然为基准,教育才会有效。

以经典论述反观现状
我们忽视了哪些教育?
了解了卢梭的教育主张之后,再来反思我们现代的教育,就会发现我们常常强调人为的教育,而忽视了自然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而在我们强调的人为教育上,也过多依赖的来自学校、老师的教育,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家长的教育、同伴的教育以及自我的教育。如今的双减政策中强调的降低课程难度,提高音体美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在学术上给现在的孩子们“松绑”,腾出空间来给自然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取消了节假日的学科补习班,孩子的课外时间充裕了,增加了家庭的亲子互动时间、同伴的相处时间以及自我消化、反思的时间。与卢梭对话,探寻“双减”当下教育的理想路径

国外有一种蒙特梭利教育法,近年在国内也比较流行,也开始有了不少“蒙氏学校”。其强调的教育方式与卢梭遵循自然的理念有相通之处:让孩子在自我学习、自发行动中实现教育的目的。

学校会把不同年龄的孩子编到一个班,给孩子提供教学工具,让他们从同伴的互动和自己的思考中学习,而不主要通过老师的讲解来学习。许多商业巨子小时候都接受过蒙氏教育,包括比尔·盖茨、杰夫·贝索斯、谢尔盖·布林等人。这种教育方式本质上是卢梭主张的让孩子的天性、社会性的到尊重和发展,激发孩子自身学下的潜能。

了解康桥的朋友都知道,菁英课程和丰富的各类活动是康桥的主要特色之一。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高的过程,学校不遗余力的希望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尝试、突破、碰撞甚至于失败的经历学习到探索、沟通、合作、领导这些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养成勇敢、自信、坚持、奉献等品质。

我们不难看到,许多从小在康桥长大的孩子的变化是惊人的,常有家长感叹孩子变得自信、爱表达,且勇于接受新的挑战了。不仅如此,这类活动以及特定的活动设置不仅能让孩子们接受事物的教育,他们也能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丰富自己对能力的认知,激发自我学习的动力。

与卢梭对话,探寻“双减”当下教育的理想路径

在他人的教育之所以有替代不了的效果很大程度是因为这种教育为个体提供了一种成长典范。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与越多的人接触,他储存的典范样本就越多,他能够在其中选择和学习的范围就越大。而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关系中,家庭关系是最深刻的关系,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重的。前面我们提到,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在一生的范围内获得幸福,因而的教育主体、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内容,甚至于教育时长都不再局限于在校期间与师生间的知识传授,而是涵盖了更广的范围。与卢梭对话,探寻“双减”当下教育的理想路径

学校作为教育的先锋,探索、提炼以及普及与社会发展更自恰的教育理念是承担教育责任的应有之义,而不是大包大揽的扛下所有,这既不现实,更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双减政策实施后,普及、深化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如何更好的适应教改后的短暂不适,促进教育形成公平、良性的循环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因而,康桥积极开展家校沟通,举行各类宣讲会、亲师座谈会、家长工作坊、校园开放日是希望提高家校理念、资讯和科学的方法上的互通程度。使家长更好地理解了自身在孩子教育上扮演的角色,学校能更好的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作用,尽一切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自然教育”、“事物教育”以及“他人教育”的环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成就自己人生、获得幸福的能力,成为命运的主人。

与卢梭对话,探寻“双减”当下教育的理想路径

最后引用卢梭的话来结尾:一个学生从他的门下出去,无论做什么,首先是人;做到了这一点,命运就不能改变他的地位。正如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所说的:“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这也不失为一种对教育本质的定义和教育方向的思考。